林友权,男,汉族,1993年10月生,中共党员,现任上犹县水岩乡太乙村党支部书记、主任。作为“90后”大学生村支书,他以饱满热情扎根乡土,深挖资源优势盘活闲置土地,借数字浪潮打造“93支书太乙农人”短视频IP,创新开展“每月老人集体生日会”,用青春活力激活乡村发展动能,先后获评赣州市优秀网格员、县优秀民兵干部、优秀县人大代表等荣誉。
从“支支吾吾”到“事事靠谱”
2022年刚当选村支书时,林友权还是个“村里事得问老前辈”的新兵。“第一次开村民大会,他攥着发言稿的手都在抖,被问起土地流转政策,支支吾吾答不上来。”村干部谢佐兵回忆道,这个戴眼镜的年轻书记红着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,翻遍近五年的村志和政策文件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抄满“耕地保护”“低保评定”等关键词,字里行间都是较劲的认真。
为啃下“接地气”这块硬骨头,他跟着老前辈挨家串户访民情,随身带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的“急难愁盼”:罗阿姨家的稻田排水不畅、周大叔养的山羊缺技术指导、村道两旁需装路灯……三个月里,3本笔记本记满全村223户脱贫户户情、15条便民诉求,他靠“烂笔头”把村情民意摸得门儿清。
去年汛期,村里低洼处几户人家的房屋进水。凌晨两点,林友权带着村“两委”成员冒着大雨将人员转移至应急安置点,忙到凌晨五点,眼睛熬得通红,却先想着给安置点的老人煮姜茶驱寒。如今,村民们遇到事总说“找林书记准没错”,这声信赖里藏着他从“新兵”到“主心骨”的蜕变。
从“空白清单”到“收益账单”
“如何给村集体经济强筋壮骨?”这是林友权常琢磨的问题。他以党建为引领,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当作“头等大事”,聚焦村里的闲置土地做文章。通过科学规划、引进经营主体,把“沉睡资源”变成了“发展资本”,为村子引来了一个个产业“金凤凰”:蔬菜大棚基地、粮油加工厂、木材加工厂、育秧工厂、光伏发电、生态米种植基地等特色产业相继落户,彻底改变了过去村集体经济单一薄弱的局面,实现了向多元化、深加工方向的蜕变。
引进木材加工厂时,企业顾虑交通不便,他带施工队用半个月时间修通了产业路;粮油加工厂缺启动资金,他跑遍县里单位“磨”来了90万元扶持资金。如今,太乙村的产业清单从“空白”变成“一串”,光伏发电年收益达4.4万元,育秧工厂带动3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,木材加工厂吸纳10多个劳动力……2024年,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3.83万元,村干部胡益松看着村里的新变化,由衷感慨:“他是真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家事来办,把‘呆资源’变成了能生钱的‘活资产’,这股子韧劲,不服不行!”
从“技术盲人”到“太乙达人”
“叔,拍水稻得从插秧就开始跟进,记录下从青秧到黄穗的全过程,网友肯定爱看。”清晨五点多,天刚蒙蒙亮,林友权就扛着手机支架钻进了生态米种植基地,蹲在田埂边,调整着手机角度,镜头里带着晨露的秧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格外精神。这个曾连滤镜都不会调的“技术盲”,如今靠着“93支书太乙农人”的账号,成了家乡“线上代言人”。
今年年初,看到村里的生态米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,他琢磨着用手机当“新农具”拓销路。起初拍的视频关注度不高,他每晚对着教程苦练剪辑。渐渐地,他的视频有了独一份的“太乙味”:拍七星大草原时,他会蹲在牛群旁念叨“草畜平衡”的生态经;展示生态米时,镜头里会出现弯腰插秧的老人,配文写着“每粒米都藏着乡愁”。
今年春天,他倾力策划了第一届七星大草原牛马嘉年华。为办好活动,他带着村“两委”成员寻找水源、清理杂草、搭建观景台。活动开场,直接引爆,吸引游客超3万人次,不光聚了人气,更鼓了钱袋,直接带动当地旅游、餐饮、住宿消费突破40万元,让“七星大草原”的名字跟着游客的朋友圈传向远方。
从“暖心惯例”到“民心联络”
“胡奶奶,今天的长寿面加了您爱吃的西红柿!”每月月底,太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总能看到这样温暖的场景。林友权发起的65周岁以上老年集体生日会,已连续举办18场,累计惠及本村65周岁以上在家老人400余人次。
第一次办生日会时,有人说“花这钱不如直接发米发油”。他却蹲在82岁的独居老人罗爷爷家门口算起“感情账”:“您多久没跟老伙计聚聚了?生日会不光有面,还有人陪您唠嗑呢。”那天,罗爷爷攥着他的手说:“活到这把年纪,还是头回吃蛋糕,六十多年没尝过长寿面的滋味了。”
如今的生日会已成了村里的“暖心惯例”,也成了收集民情的“联络站”。每次长寿面和生日蛋糕端上桌前,林友权总是随手掏出笔记本,认真记录老人们的心声:“船形的水陂要维修了”“想让在外的孙子看看村里的变化”。有次,两位因宅基地闹别扭的老人在生日会上一起吃长寿面,他趁机劝解:“都是几十年的邻居,哪有解不开的结?”没过两天,两家人便主动握手言和了。村民都说:“这碗面,暖了肚子,更暖了人心。”
从“新兵”到“主心骨”,林友权用90后的热血与实干,让家乡在产业、民心、活力上完成了蜕变。他的故事,正是新时代青年扎根乡土、赋能振兴的生动注脚——青春的力量,终将在田野间奏响振兴的华章。